雁翎隊
是抗日戰爭時期白洋淀葦叢中的一支水上游擊隊。1938年,日寇侵占冀中平原,在白洋淀的大村鎮趙北口、同口等處,安上了據點,對淀中村莊實行“三光”政策。但是,英勇的白洋淀人民是不可征服的。在大張莊、郭里口一帶,有不少用大型火槍“大抬桿”打雁、打野鴨子為生的獵人,他們對日寇的燒殺搶掠極為憤恨。當時,安新縣三區區委書記徐健、區長李剛義到大張莊召集獵戶開會,動員他們拿起“大抬桿”參軍參戰,反抗日寇的侵略。會后,有二、三十人帶著火槍參軍,成立了水上游擊隊。原來他們在打水禽時,為了防止浪花打濕槍膛內的火藥,在信口(點火處)插上一根雁翎,這樣每個獵槍上都帶著雁翎,所以這支用“大抬桿”進行戰斗的水上游擊隊,就被命名為雁翎隊。
1938年夏,日軍一千多人從徐水、雄縣方面向安新城進發。他們向安新城連打200多發炮彈,接著30多個騎兵向城里進發。當鬼子騎兵踏上北關大橋時,埋伏在橋邊的雁翎隊開了火,當場打死敵20多個騎兵,嚇得敵人沒敢進城。這次戰斗是雁翎隊打擊日寇旗開得勝的第一仗。1938年臘月,敵人占領了安新城。之后,就調來了大批船,并補充了一部分偽軍。這些敵人經常坐小汽船去漁村搶劫財物。為打擊敵人,縣委指示雁翎隊開展伏擊戰。
1939年秋季的一天,趙北口的偽軍20多人坐汽船到安新去了。雁翎隊決定在敵船返回趙北口時打伏擊,伏擊地點選擇在下張莊以西、李莊子以東的河道上。雁翎隊分兩組埋伏地河道兩邊的葦叢中。下午三點,敵船進入了雁翎隊的伏擊圈,“大抬桿”齊向敵船開火,打死敵人20多名,繳獲步槍20多支,子彈4箱,機槍1挺,俘鬼子兩名。戰斗結束后,雁翎隊在寨南召開了慶功大會,極大地鼓舞了抗日軍。
1941年3月,駐安新的日寇頭目龜本,從天津、保定調集了130多只汽船,配合步兵和騎兵,對我白洋淀開始了水、陸聯合“掃蕩”和“蠶食”。敵人的汽船,穿梭般地巡邏在白洋淀上。7月1日清晨,我偵察得知,20多個鬼子和30名偽軍乘汽船兩只從安新去趙北口聯系,下午返回。雁翎隊決定伏擊敵人。下午,當返回安新的敵汽船進入雁翎隊的伏擊圈后,20多副“大抬桿”,向著敵船吼叫起來,汽船立刻被打得蜂窩似的,馬達也不叫了,大部分鬼子被擊斃,幾個沒受傷的鬼子跳進水里,企圖游水逃跑,被雁翎隊員一個一個地消滅在水里。敵船被戰士們的一排手榴彈炸起了火。然后,雁翎隊員在密密的荷花掩護下,轉移到了安全地帶。
雁翎隊在戰斗中逐漸發展壯大,戰斗的本瓴也愈來愈高。當地群眾熱情地歌頌:“雁翎隊,是神兵,來無影,去無蹤。千頃葦塘擺戰場,抬桿專打鬼子兵。”雁翎隊是一支英勇善戰的水上游擊隊,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為白洋淀抗日根據地的重建與發展,為支持冀中黨政軍民組織堅持抗戰做出了很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