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察冀邊區建立
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創建的第一個敵后模范抗日根據地。它包括山西省的晉東北、察哈爾省的西南部、熱河省的南部和河北省的大部分地區。分北岳、冀中、平北和冀熱遼四個區。在其初創時期面積約計10萬平方公里,人口一千余萬,統轄著三十九個縣政權。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陰謀制造了蘆溝橋事變,發動了旨在滅亡中國的全面侵華戰爭。日寇憑借著長期戰爭準備和精銳武器,加上當時國民黨大軍南撤,舊政府人員逃散,僅在幾個月之內,使晉察冀三省的廣大地區淪為日寇統治下的殖民地。日寇所到之處,奸淫燒殺,扶植漢奸,建立偽政權,殘酷地鎮壓抗日力量,給華北人民帶來了空前的災難。
當華北戰場處在十分危急的關鍵時刻,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于1937年9月從陜北東渡黃河,奔赴華北抗日前線,英勇地抗擊日寇侵略者。當時八路軍總司令部設在晉東北的五臺山區。9月25日,八路軍主力一一五師取得平型關、陽明堡大捷,殲滅日寇精銳坂垣師團三千多人,汽車五十余輛,取得了中國軍隊抗戰以來第一個大勝利。這一勝利打破了日寇侵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大大提高了人民抗戰必勝的信心。平型關大捷后,一一五師奉命回師五臺山區,后又轉戰晉東南戰場,與一二九師會合,到正太路沿線阻擊西犯之敵。八路軍總司令部亦于此時率領主力,晝夜兼程趕赴晉東南戰場。為了開辟晉察冀邊界地區的敵后抗日根據地,八路軍總司令部在10月10日離開五臺山區時,決定留下一一五師副師長兼政治委員的聶榮臻同志,率領一個獨立團、一個騎兵營,另有兩個連及一批軍政干部,約二千人,堅持在五臺山區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聶榮臻同志以戎馬倥傯中率領留下的這二千多人為基礎,根據中共中央委員會和八路軍總司令部所給予的任務,以五臺山區為策源地,深入到山西、河北、察哈爾外長城之間廣大的敵后區域,廣泛的發動群眾,組織抗日游擊戰爭,開始了晉察冀邊界地區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創建。
聶榮臻同志領導下的楊成武獨立團向雁北、察南挺進,在當地黨和群眾的支援下,于1937年10月10日一舉攻克了河北省的淶源縣城;10月16日又收復了山西省廣靈縣城和紫荊關;10月23日攻克靈丘縣,10月26日又攻克了察南的蔚縣;繼而收復龍華,攻克易縣。僅在一個多月的時間里獨立團就先后收復了晉察冀三省邊界上的7座縣城,開辟了以蔚縣、淶源、廣靈、靈丘為中心的抗日游擊區。蔡順禮、劉云彪的騎兵營翻越太行,活動于阜平、曲陽、行唐一帶。10月18日克復曲陽城;24日收復完縣,繼而又收復行唐;11月11日克復滿城,保衛了唯一沒有被日寇侵占的阜平,從而開辟了以阜平為中心的冀西游擊區。在太原失守前后,晉東北十八個縣的舊政府官員大部已隨國民黨軍隊南逃,舊政權隨之瓦解。而只有原國民黨晉東北區政治主任公署主任兼五臺縣縣長的宋劭文、孟縣縣長胡仁奎沒有撤退,繼續留在本地區堅持抗日活動。此時聶榮臻司令員便派趙爾陸、舒同等同志帶領一批軍政人員,開赴五臺、定襄、繁峙、代縣、崞縣等地,組織抗日游擊隊,摧毀偽政權,配合宋劭文、胡仁奎 的抗日活動,開辟了以五臺為中心的晉東北抗日游擊區。從而創建了北岳區抗日根據地。
“七七事變”后,原國民黨東北軍五十三軍六九一團,在團長呂正操率領下,根據中共中央團結抗戰,開展游擊戰爭的主張,乘國民黨軍隊南撤之機宣布脫離五十三軍,北上抗日,把部隊從冀南開進冀中平原。于1937年10月14日在河北晉縣小樵鎮改編為“人民自衛軍”,隨即在共產黨領導下連續攻克了深澤、安平、安國、任丘、河間、獻縣、安新、博野、高陽等縣城,建立了抗日政權。從而建立起冀中抗日根據地。
隨著抗日游擊戰爭的深入發展,抗日根據地不斷鞏固和擴大,晉察冀邊區廣大人民和部隊迫切需要建立統一的政權機關,來領導邊區的各項建設工作。經過聶榮臻同宋劭文及邊區各抗日團體領導人多次協商,于1938年1月10日至15日在阜平縣完全小學校召開了邊區軍政民代表大會。參加大會的代表共146人,代表著邊區39年縣的縣政府,一千余萬的民眾,代表著擁有120萬民眾的114個民眾團體,代表著全邊區的正規軍與民眾武裝游擊隊、自衛軍,代表著蒙、回、藏少數民族,代表著宗教界人士,代表著國共兩黨。會上選舉產生了“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即邊區政府),并一致選舉聶榮臻、宋劭文、胡仁奎、張蘇、劉奠基、呂正操、孫志遠、婁凝先、李杰庸等九人為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委員。宋劭文為主任委員,胡仁奎為副主任委員,婁凝先為秘書長。邊區政府當時設有秘書、民政、財政、教育、實業、司法等六個處。每處職權相等于省政府的一個廳。
晉察冀邊區政府成立后,行政區域不斷鞏固和擴大。1938年3月,八路軍鄧華支隊奉命挺進平西(即平漢路以西,平綏路以南的一塊地區,它包括宛平、房山、高平、良鄉、涿州和宣化、涿鹿、懷來等縣),開辟了平西抗日根據地。同年6月,宋時輪、鄧華組織的八路軍第四縱隊又與一二0師一部挺進冀東,配合李運昌、胡錫奎領導的冀東人民抗日大起義,開辟了冀東抗日根據地。
晉察冀邊區政府成立后,廣大軍民認真執行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建立“三三制”政權,實行了減租減息,開展了生產運動和經濟文化建設。邊區軍民廣泛開展了游擊戰爭,粉碎了日寇的多次“掃蕩”。在八年抗戰中,邊區軍民和日偽作戰32,000余次,斃傷日偽軍三十萬余人。對堅持華北抗戰、保衛國土和人民生命財產,奪取抗戰最后勝利皆起著極重要的作用,被全國人民譽為“敵后模范的抗日根據地”。
主辦:河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河北省人民政府 版權所有 冀ICP備字06016263-1號
冀公網安備 13010202002246號網站標識碼:130000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