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釗(1889——1927),字守常,樂亭縣大黑坨村人。青年時代,“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業”,以尋求“挽救民族、振奮國群之良策”為己任。1911年前后,積極參加北方的革命活動,猛烈抨擊辛亥革命后建立起來的軍閥官僚政治。1913年東渡日本,就讀于東京早稻田大學,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在留日期間,以揭露日本帝國主義企圖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和袁世凱稱帝陰謀的文章聞名于世。1916年回國后,積極參與正在興起的新文化運動。編輯《晨鐘報》和《甲寅日刊》,后參加《新青年》編輯部,并參與創辦《每周評論》,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
1918年,李大釗擔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后兼經濟學教授。這時他毅然轉到馬克思主義的立場上,首先揭出馬克思主義的旗幟,大力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學說,熱烈歌頌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和無產階級世界革命“新紀元”的到來,并立即向著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強盜世界”展開了堅強不屈的斗爭,從而成為我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和1919年五四愛國運動的著名領導者之一。1920和1921年,發起成立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和北京的共產黨小組,積極促進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和各地共產黨小組的成立,為中國共產黨的創立作出了重要貢獻,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李大釗同志代表黨中央指導北方的工作。在黨的二大、三大、四大,都當選為中央委員。1924年底,任黨的北方執行委員會書記,先后發動了開灤大罷工、二七大罷工等著名斗爭。1925年他領導北方黨組織發動群眾,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反軍閥斗爭。
主辦:河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河北省人民政府 版權所有 冀ICP備字06016263-1號
冀公網安備 13010202002246號網站標識碼:1300000013